在德国感受东亚“亚文化”
在德国柏林的世界公园,扮演成动漫角色的人们坐在盛开的樱花下
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自强(发自柏林)
编辑/胡艳芬
在德国最大连锁书店Thalia里,一定会有一处为日本漫画开辟的区间;在柏林、慕尼黑和杜塞尔多夫等大城市,韩国流行音乐(K-POP)演唱会场场爆满;如果是“圈内人”还可以发现,德国几乎每个季度都会举行规模不小的漫展。东亚“亚文化”,正悄然浸入德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原来你也玩“原神”
每年4月,柏林世界公园都会举办一场以东亚文化为主题的“樱花节”。节日期间,现场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手工艺展示,还有各类亚洲美食。节日的一大亮点,是众多Cosplayer(也简称为Coser,即角色扮演者)齐聚一堂,在Cosplay比赛中展示他们精心准备的服装和舞台表演。
Cosplay往往能直观反映当下最流行的动漫作品。两年前《环球》杂志记者参加过一次“樱花节”,当时在德国特别受追捧的动漫是《鬼灭之刃》《我推的孩子》和《链锯人》,走几步就能碰到装扮成祢豆子、星野爱或玛奇玛的Coser。到今年,风尚显然发生了变化,《药屋少女的呢喃》的主角“猫猫”成了最热门的角色之一。
令记者眼前一亮的是,今年现场还有大量《原神》角色的Coser。这款中国游戏制作公司米哈游出品的游戏在国内早已成为一个网络迷因(网络用语,指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或风格性质),“玩原神玩的”是许多网友喜闻乐见的梗,但深聊几句,大家又往往会笑着说“原来你也玩原神”。不过记者此前并不知道,《原神》在德国也已经流行到了这种程度。
人们在2024年科隆国际游戏展米哈游展台试玩游戏《原神》
在前往世界公园的途中,记者采访了还是中学生的两位《原神》玩家。二人说,《原神》在德国的“00后”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其中一人提到,她从4年前开始了解这款游戏,一玩就是3年多。“最喜欢的是游戏的剧情设定,而且它本身是免费的,后来只花钱买了几款喜欢的皮肤。”她说,除《原神》外,她还玩过《星穹铁道》等由中国游戏公司开发的其他游戏。
在活动现场,记者还遇到一位19岁的德国《原神》Coser,他是一名“学徒”(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在岗实习者),表示自己的同龄人同样非常喜欢米哈游的游戏。
活动的主办方还特别为Coser们设置了比赛环节,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今年共有15支队伍参赛,作品涵盖从经典到当下热门的多种类型,既有《哈尔的移动城堡》《火影忍者》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动漫,也有《心跳文学部》等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人气作品,其中有两支队伍选择以《原神》为主题进行表演。最终,冠军由一个华人社团斩获。
“樱花节”的另一大亚文化看点是韩舞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韩舞比赛所有获奖选手均来自欧洲,显示出K-POP在欧洲年轻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
了解传统文化的入口
当然,“樱花节”远不只是二次元爱好者和追星族的“圈地自萌”。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主办方也安排了大量传统文化项目,如中国功夫、日本太鼓、韩国民乐等表演,以及手绘灯笼等文化体验活动。
事实上,若没有流行文化以及亚文化的牵引,东亚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未必能有今天的成果。与传统文化相比,由于更年轻、更具流动性,也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这些非传统形态的文化产品虽非刻意输出,却因能传递具象的生活体验,而非抽象的文化符号,可以自然地渗透进其他国家的文化语境中。
在柏林的森鸥外纪念馆,你还能看到另一番景象。参观者多对日本文学有着基本的认知,甚至是其拥趸——毕竟纪念馆位于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且这位在日本国内与夏目漱石齐名的作家,因为语言过于古典,在国际上鲜为人知。
一名参观者在接受采访时说,据这名参观者介绍,他对日本文学的了解,原本也仅限于村上春树等当代作家,但“无意中观看了动画《文豪野犬》,感到自己还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日本文学”。他曾读过森鸥外的《舞姬》,小说主人公丰太郎在仕途和爱情之间的游移,也是西方骑士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另外,森鸥外曾在柏林留学,这部小说以作者自身经历写成,描绘了许多帝国时代的柏林风物,反而让他一个本地人透过外国作家的眼睛,看到了家乡百年前的模样。
以动漫为代表的亚文化常常能成为理解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入口。上文提到的《原神》Coser,对东亚传统文化都有些许了解。亚文化在这里起到了“文化翻译”的作用,它不直接讲述历史,却用现代方式延续传统。
二次元的拉丁语?
在柏林世界公园,中国园的面积是日本园与韩国园的数倍。在活动海报上,主办方写道,欢迎各位穿和服、韩服和中国传统服饰入场。其中,和服和韩服分别是Kimono和Hanbok,即相应日语词和韩语词的音译。不过,“中国传统服饰”只是一个意译,而不是Hanfu或其他。
有知乎网友评论说,日语是二次元的拉丁语,意指日语在二次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该回答收获了数千人的点赞。
在亚洲餐馆里,Tempura(日语单词)-天妇罗、Teriyaki(日语单词)-照烧、Kimchi(韩语单词)-泡菜等单词早已成为固定用法。而如果吃中餐,几乎所有菜品都是意译。虽然粤菜馆成功将Dimsum-点心的概念推广开,但可惜“虾饺”一会儿是Xiajiao,一会儿是Hargau(粤语音译),有时还可以是Garnelendumplings(德语和英语的复合翻译),会让人“迷糊”。德国超市里的煎饺售价不菲,5只就要4.99欧元,但仔细一看价签,写的是Gyoza(日语单词)。
走进书店,起源于中国的折纸,被念作相当具有日本和风的Origami(日语单词);禅-Zen(日语单词)也成为一种非常诗意的日本生活方式。至于中国剪纸,可以是Scherenschnitt,Schattenriss或Schwarzbild,唯独不是Jianzhi。
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德国本地人、波兰移民以及土耳其移民除了依旧熟悉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中国功夫电影这些文化符号,很多人也知道了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中国网红博主。
中国亚文化产业虽然整体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内容生态链,从创作、包装、推广到本地化适配,许多环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将是中国亚文化成长的不竭源泉。
日本亚文化传播的启示
近年来,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全球影响力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正在“轻装上阵”。古风音乐和茶艺表演等在TikTok、优兔(YouTube)等平台吸引了大量国外观众,一些网络小说也开始出现海外粉丝翻译、同人创作。
在“樱花节”上,一位Coser吸引了记者注意,她装扮的人物有点“古风”。细问才知,她扮演的是《陈情令》中的角色魏无羡。她说,自己并未看过同名电视剧,但是把原著小说读完了。之所以喜欢,是发现小说的人设和立意非常独特。
在瑞士洛桑,动漫迷扮演成日本漫画《龙珠》里的角色
“喜欢剧情”也是记者听到最多的理由。在德国,鸟山明的《龙珠》系列经久不衰,其单行本至今仍在各大书店畅销。记者询问两个德国人为何如此钟爱《龙珠》?一人说,因为喜欢弗利萨篇,悟空与克林之间的友情令他热泪盈眶;另一人说,悟空为了守护家人不断精进的意志打动了他。他们不知道的是,《龙珠》中大量角色的名字实际上源于中国名著。
传统文化符号固然很重要,但衍生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更迫切。没有人因为马里奥是一个意大利水管工,就认为《超级马里奥》不是日本的文化符号;双截棍在中国武术体系中是一种相当边缘化的武器,但因为李小龙的电影,就成了中国武术的代表;手冢治虫在《三个阿道夫》中深刻发掘德国二战历史,德国电影《樱花盛开》大量使用了日本的文化意象,讲述的却是非常德国味的亲情故事。
这说明,文化传播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交融。真正能够传播得远的文化,不一定是“最古老的”或“最正确的”,而往往是“最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