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助力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2025-05-23 07:00:00 来源: 《环球》杂志

 

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访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

文/《环球》杂志记者 李函林(发自柏林)

编辑/胡艳芬

  在4月末举办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环球》杂志记者对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进行了专访。这是记者与哈通的第二次深度对话,上一次是在2024年9月的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上。

  “我们又见面了,我最近刚去了趟北京。”采访刚开始,哈通主动与记者打招呼并分享对这次访华的印象:“与中国的合作总是充满收获”,尤其是访问议题紧凑、节奏快。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依然是中国企业和决策层的务实和执行力。

  谈及博世在氢能源技术上的转型部署,他说,氢能不仅是工业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支撑,更是公司未来战略的关键支点;谈及全球市场格局,他明确表示对中德经贸关系保持稳定高度重视,并对因美国单边加征关税引发的全球贸易壁垒风险表达了担忧。“尽管当前不确定性在增加,博世仍坚定看好中国市场。我们在中国的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决策能力,将是未来稳中求进的关键。”

“与中国一起塑造未来”

  《环球》杂志:你已多次访问中国,前一段时间又去北京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请谈谈此次访华的整体感受。

  哈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它汇聚了众多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国际商业领袖。从2008年开始,博世一直积极参与,今年也是我第三次出席论坛。我在会场感受到一种非常积极的氛围:中国政府在努力提振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大家普遍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种乐观情绪也鼓舞了像我们这样的外资企业继续加大投入。整体而言,这次论坛非常成功且富有建设性。

  《环球》杂志:论坛期间,中国政府多个部门强调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对博世意味着什么?

  哈通:对博世而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始终是推动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博世扎根中国多年,我们希望能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中继续深化与本地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很多政策鼓励本地研发、本地制造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这些都与我们的战略高度契合。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出行变革和能源转型等领域。博世在中国的投入基于市场导向,更是要与中国一起塑造未来。

“氢能和电动化将并行发展”

  《环球》杂志: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今年的主题是“赋能工业可持续发展”,博世重点展出了氢能解决方案。你如何看待氢能在推动制造业脱碳方面的角色?

  哈通:在欧洲、中国以及美国,氢能技术毫无疑问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氢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清洁能源路径。博世正在开发一系列应用场景广泛的氢能产品,这些技术不仅可应用于交通运输业,也可用于工业热力、发电等领域。我要强调,博世此次展示的多项氢能技术,全都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早已不再只是制造基地,更是我们的创新中心。

2024年4月25日,在北京车展上,观众在博世公司展台参观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环球》杂志:尽管氢能潜力巨大,但目前在成本、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博世在推动氢能商业化方面有何战略布局?

  哈通:这正显示了新技术发展的常态——所有环节必须协同推进。博世专注于开发氢能的核心技术,但也深知,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供应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样至关重要。当前,氢气的成本仍明显偏高,相关基础设施亟待加快布局,更多可持续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同步培育。毫无疑问,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它能够为市场启动和规模化铺平道路。但从长期来看,人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未来,氢能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环球》杂志:这是否意味着氢能将与电动化形成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汽车产业?

  哈通:二者实际上是互补关系。电动化是当前汽车技术转型的核心方向,尤其适用于城市出行和轻型车辆。在中国,博世已经通过合资和独资项目在动力电池、电驱系统、电子控制单元等领域广泛布局。氢能更适合商用车、长途运输、重型机械等高功率需求场景。未来一段时间,氢能和电动化这两种技术路径将并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多元化满足不同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在中国,为世界

  《环球》杂志:当前,中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智能化,这与德国“工业4.0”的理念高度契合。你如何评价中国在全球制造业转型中的角色?

  哈通: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也正逐渐成为全球制造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中国政府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核心是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这与博世的长期关注方向不谋而合。举例来说,中国在电动出行、自动化工厂、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进展迅速,而博世在苏州设有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我们非常愿意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进一步推动全球协同创新。

  《环球》杂志:博世近期宣布在苏州等地扩大本地研发与制造。这一决定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哈通:简单来说,我们想赢得中国市场。中国客户的需求日益多元且更新迅速,如果不能实现在本地进行产品开发、测试和生产,企业就无法保持竞争力。这些新投资不仅服务中国市场,也将为博世建立面向全球输出创新的支点。现在,我们的本地团队正越来越强大,他们对本地市场理解深刻,能快速将概念变成实际产品。

  在过去这一年,博世在中国的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博世在华销售额达到14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中国不仅是博世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德国总部以外员工数量最多的区域。依托在华广泛的业务布局,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正经历快速变革,人工智能、数字化、绿色技术和工业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激发出中国市场的新潜力,也在帮助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正因如此,博世始终坚定扎根中国,并不断拓展本土业务和布局。例如,2024年我们在苏州启用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我们的合资公司联合汽车电子在太仓的新一期工厂投产使用。此外,我们与本土合作伙伴携手在南昌建设新厂,开发和生产商用车电驱动系统。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无与伦比的创新速度。

科技创新需要全球协作

  《环球》杂志:在中国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国际贸易环境却出现不少波动。你如何看待相关动向?

  哈通:博世始终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人为设置壁垒。如果某个地区设置了高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其他地区势必会作出回应,这种“你来我往”的局面最终损害的是全球产业链的效率和创新速度。我们担心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会提高成本,还会延迟新技术的部署。回顾过去几十年,正是全球化合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我们希望这一趋势不要被逆转。

  《环球》杂志:博世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与技术变革双重挑战中保持领先?

这是2024 年11月28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智能汽车链展区博世展台拍摄的“第二代碳化硅电桥”

  哈通:首先,博世的全球布局是分布式结构。以中国为例,我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研发、制造和供应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本地为本地”的闭环。我们意识到,要保持竞争力,博世必须依托本土专长,在中国加速创新。我们与几乎所有的整车制造商合作,为中国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组合——从燃料电池、电桥到雨刮系统和车载中央计算机;从电气化动力总成、高阶智能驾驶、车辆运动智控系统,到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我们与中国客户紧密合作。这些创新技术均在中国市场开发,或是率先落地应用。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将帮助我们在未来快速响应全球其他市场的相关需求。

  从根本上讲,科技创新需要全球协作。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独立承担全部的技术开发工作,我们应当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未来,博世会更加精准地投资,提高灵活性,同时努力在全球层面保持协同优势。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