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战火浇不息的中文学习热

2025-05-21 07:00:00 来源: 《环球》杂志

 

1月29日,在苏丹尼罗州阿特巴拉市一家基金会的大厅,学生们参加春节联欢会活动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猛 法耶兹·扎基(发自喀土穆)

编辑/胡艳芬

  苏丹北部尼罗州阿特巴拉市中心一个老旧居民区内,一幢不起眼的一层建筑掩映在十余棵大树中。它墙皮斑驳,砖块裸露,未设任何标识,唯有不时从中传出的中文读书声,方显出其与周边民房的不同。

  这里是由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自发创办的汉语普通话培训与语言中心“中文组”,为防无人机袭击而选址于居民区。“受战争影响,该中心是苏丹目前唯一还在线下运营的中文教学机构。”最近《环球》杂志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中文组”负责人穆瓦法克·阿提夫说,他不知该对此感到骄傲还是难过。

  2023年4月,苏丹突燃战火,持续两年多的武装冲突导致近1700万名儿童失学,90%的学校处于关闭状态。

  多年来,“中文热”在苏丹持续升温,弥漫的硝烟也没能阻挡苏丹人学习中文的热情。阿提夫表示,为让苏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帮助怀揣中文热忱之人,“中文组”的成员们自掏腰包、多方筹措,好不容易凑齐启动资金,又托朋友不远万里从中国背来教材。

  虽筹办匆忙、条件简陋,但让阿提夫没想到的是,培训中心受到极大欢迎。据他介绍,“中文组”现已招收140余名学生,其中约60%是来自苏丹战乱地区的避难者。针对这种情况,中心大幅降低了教培费。

  22岁的鲁阿·哈立德就是其中一位避难者,她与家人经历3次流离失所,约一年前来到阿特巴拉。初见鲁阿是在“中文组”举办的“春晚”上,当时她领唱的合唱曲目《朋友》着实让记者眼前一亮。“我是一名中国歌迷,打小就喜欢中文歌曲,现在能唱十多首。”她中文名叫方欣,说话时双眸难掩热忱。

  2019年,鲁阿如愿进入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梦想成为一名中文新闻播音员。可突如其来的战火让鲁阿的世界陷入了黑暗,当在学校群里看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燃起大火,她感觉“像眼睁睁看着另一个自己被烧毁”,不知该何去何从。对中文的热爱支撑着鲁阿,即使是在逃亡路上只能带少量行李的情况下,也没舍得丢弃中文课本。

  命运的转角处总有希望。自数月前加入“中文组”,鲁阿如获新生,中文学习也有不小进步。“仿佛自己在沙漠中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一泓清泉。”她脸上绽放出光彩。

  与鲁阿一样,“中文组”二年级学生阿米尔·哈利法·萨利赫也来自首都地区。他看好学成中文后的光明就业前景。萨利赫说,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他认为,随着中国科技、商业进一步发展,中文将成为“未来的语言”。

  29岁的萨利赫原本家境殷实,生活富足。“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切,流落他乡,变得一贫如洗。”萨利赫面带痛苦,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除了年迈的父亲,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有责任撑起整个家。

  萨利赫学习中文并非一时兴起,他母亲就是中文系出身。萨利赫喜欢中国电影,有志于从事商业和旅游业。他说,苏丹和中国关系密切,苏丹冲突一旦结束,肯定有许多中国企业前来做生意、参与战后重建,“这就是我的黄金机会”。

  事实上,萨利赫每天能用来学中文的时间并不多。为支付房租、学费和日常开销,他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上午5小时在离家2公里的工厂调制配送香水;午后匆匆赶往学校,有时还会迟到;刚一下课,又要转战市场卖香水,直至接近宵禁。

  萨利赫说,中文很难学,自己一开始甚至“张不了嘴”,唯有坚持多练。他随身的包里常装着课堂笔记,工作间隙就拿出来,自顾自地嘀咕起来:“四是四,十是十”“声调错了,买和卖就会搞混”……

  当萨利赫每天为上课迟到担心时,在约320公里外的恩图曼市,20岁的阿拉·卡伊斯已熟练地爬到楼上自己的专属小房间。她将手机举向东北方,那是阿特巴拉所在的方向,也是能捕捉到微弱4G信号的“神奇角度”。视频那头,“中文组”老师的身影在手机屏幕中时动时静,“风雨……同舟……意思——”突然的断线让阿拉急出泪花,她赶紧一边起身找信号,一边联系同学帮忙录下网课。

  2021年,阿拉满怀憧憬踏入喀土穆大学中文系,谁料苏丹冲突骤起,阿拉的学业被迫中断,家里还遭到抢劫,生活重担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即便如此,阿拉也从未萌生过放弃的念头,而是加入“中文组”继续远程学习。

  停电停网时,阿拉唯有借着烛光或手电筒学习中文。阿拉盼望苏丹战争早日结束,自己能顺利完成学业。她说,“我有一个梦想:去中国留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翻译,做中阿沟通交流的使者。”阿拉眼含泪水,声音也哽咽了。

  今年2月,“中文组”在苏丹东部城市苏丹港开设了分中心。“中文不仅美,更让不少苏丹人从中看到希望。我们不但要坚持下去,还要越办越好。”谈及今后打算,阿提夫眼神坚定,信心满满。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