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尔中国行:给予的与收获的
于佩尔在2015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娟娟
编辑/黄红华
4月末,伊莎贝尔·于佩尔用一周时间完成了她在北京的“特种兵”行程——北京国际电影节她的电影大师班及创作论坛、话剧《樱桃园》在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的演出及观众见面会、法国电影展映新闻发布会及观众见面会……而此前,她相继在澳门、上海、南京演出《樱桃园》并出席了多个见面活动。
今年72岁的于佩尔是法国国宝级演员,也是当代影坛最具标志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她在中国拥有众多观众,因其保持至今的灵动气质与长久的艺术活力,中国观众亲切地称她为“于少女”。
“70多,正是闯的年纪”
对于佩尔的“特种兵”行程,有网友评论:“70多岁,正是闯的年纪”。这并不是调侃。
从法国电影新浪潮到当今全球化格局下的跨国电影浪潮,于佩尔在欧洲、美国好莱坞与亚洲之间不停穿行,凭借卓越的演技两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和《钢琴教师》),两次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女人韵事》和《冷酷祭典》),2016年又凭借影片《她》接连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她还曾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于佩尔以她独特的气质与多面的性格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演美学——以冷静自持之相,包裹汹涌澎湃之心。她擅长用眼波流转与细微举止,举重若轻地表现角色变幻莫测的心理挣扎,游走于各类复杂角色之间。她与法国电影大师夏布洛尔、哈内克等长期合作,携手塑造了多个影史上经典人物形象,如《女人韵事》里坦荡无邪的玛丽、《冷酷祭典》中果断决绝的珍、《钢琴教师》里压抑分裂的艾丽卡、《她》中坚毅又脆弱的米歇尔……她所饰演的女性角色身上散发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她们常常陷入生活的泥潭,却从不嘶吼,表面平静如水,但水波之下却酝酿着无可估量的情感爆发力。
以于佩尔主演的电影《波尔多囚犯》为主视觉的法国电影展映海报
今年的法国电影展映有3部影片由于佩尔担当主演,分别是《波尔多囚犯》《日本的西多妮》和《我的罪行》,都是在近两年内拍摄完成。而在话剧《樱桃园》的演出中,她饰演的柳鲍芙时而像个少女一样轻盈地跑跑跳跳,时而又哀伤疏离,动与静之间神情几多变幻,生动诠释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女主人的形象。
尽管年逾七旬,她的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丝毫不输年轻人。说她“闯”,一点也不为过。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年,于佩尔“闯”了半部电影史。
对于这些年不断被讨论的“女演员的年龄”问题,于佩尔表示,“对于我创作的所有女性角色来说,年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她的思想、价值和命运,这些才是最吸引我的。”
她曾说,“退休?那是我最糟糕的角色。”
与“高品质”的中国观众交流
这次中国行,于佩尔不止一次给中国观众“点赞”。《樱桃园》的演出中,她在舞台上观察到台下观众非常专注,并且有非常积极和及时的反馈,这让她感到非常欣喜。
于佩尔(前)在话剧《樱桃园》演出
“《樱桃园》是一部俄国作品,我们用法语演出,观众要看中文字幕,但都全神贯注地在看我们的演出。中国观众的专注力和认知度让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们在中国的整个巡演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观众在观剧中展现出的高品质,这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感动和触动。”她表示,这次演出,在她一生中都将会留下深刻烙印,“所以非常感谢中国的观众”。
无论是通过电影还是戏剧了解于佩尔并喜爱她的中国观众,都让她看到了艺术本身蕴含的神奇力量,“艺术让我们相互交流、认识,艺术是共同语言。”面对“高品质”的中国观众,在每一场与他们交流的活动中,于佩尔都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当被问及“是否会为她塑造的悲惨人物感到忧虑”,她回答,“最重要的不是人物本身悲惨不悲惨,而是她们当时处于什么样的情境当中,她们是怎样走向悲惨命运的。一个人物其实是一种现实的产物,是社会现实、历史事实和周围环境带来的。比如《钢琴教师》,重要的是如何去展现女性钢琴教师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所处地位。我特别高兴能够因为饰演电影角色而拥有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去探讨一个角色身上所具有的复杂性,也尝试去探讨人物感情的多样性。”
那么,要“如何为一个新的角色作准备”呢?她回答,“每当我接到一个新角色,都不会要求自己一定要遵循某种技术或方式来塑造这个人物,而是像遇见一个朋友一样去尝试了解她,去记住她,和她深度对话,然后去诠释这个角色。对于我来说,从不试图用一种特别的技术去准备一个角色,我每一次的创作经历都是不同的。”
被问及“如何从复杂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她回答,“演奏结束,生活继续。演员是一份需要专业精神的工作,入戏与出戏的界限必须清晰。”
作为女性艺术家,她也对“女导演是不是给世界带来了新的眼光和新的敏感性”给出解答,“导演性别对我来讲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当然两性的敏感点、关注点是不同的,但最终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是他们作为导演的眼光。”
对于“女演员是否应该‘无死角地美’”的提问,她的回答是,“电影会带来无穷的多样性,无穷的变化,也就是说美是有很多种变化的。伟大的导演会让我们进入到多样性的美当中,电影也会充满活力。对我来说,美的定义并不是完美,不完美才是美。”
艺术是通用语言
“于佩尔一直在和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导演合作,并且把电影中有魅力的地方展现出来,我想这就是最伟大演员的品质。”北京国际电影节于佩尔电影大师班主持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徐枫如此评价于佩尔。
于佩尔与法国电影大师夏布洛尔合作的《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冷酷祭典》《女人韵事》,与另一位法国电影大师哈内克合作的《钢琴教师》,让她征服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佩尔在《钢琴教师》中的演绎,可以说是她最经典的银幕形象之一。北京国际电影节于佩尔电影大师班嘉宾、中国青年导演毕赣对于佩尔在《钢琴教师》中的表演印象尤为深刻,“她整个人物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心灵里面。我应该是在大学时候看了《钢琴教师》,当时就对这个女人极其着迷。这个电影中隐藏着巨大的情感暴力和爱,那种震撼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
近些年,于佩尔与具有实验精神的亚洲电影人合作的频次颇高。其中,她与韩国导演洪常秀接连合作的《在异国》《克莱尔的相机》《旅行者的需求》等作品成就了迷人的跨文化相遇。她这样评价洪常秀,“他能够让我在他的电影中变得非常特殊,能够有许多的惊喜和意料之外的事情,而且他能够让我不停地去提问,去寻找答案。”
与多国导演合作让于佩尔感受到,她所饰演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虚假的角色,“我能够从她们身上找到一些普适性。我希望我所演绎的人物具有瞬时性,观众能够像看到发生在眼前一样感受到真实,这是电影所擅长的。”
于佩尔与中国香港导演刘韵文和旅法导演胡伟都已经合作过。很多观众期待她有机会在中国内地拍摄一部作品,毕赣被寄予厚望。
对于毕赣导演、编剧的电影《路边野餐》,于佩尔不吝盛赞,“对我来讲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对法国的观众来讲也是这样。毕赣的电影带来了很多惊喜,非常出色。他显然是用不同于经典的方式,以浓烈的诗意将我们带入到一种梦境和新的意境之中。”
她表示,如果未来有机会来中国工作、在中国诠释一个角色,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学一点中文”。实际上,此前她就作为“导师”参加过中国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她表示,参加综艺节目是一个非常新的体验,她不排斥新的尝试,她对包括短剧在内的新事物都抱有好奇心。
于佩尔还对中国传统戏剧表示出兴趣,“我知道中国有许多精湛的传统戏剧,我非常欣赏。”她更期待中法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期待更多中国艺术家能为法国带去这些传统艺术,并在那里进行交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