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美购欧”:欧洲消费者心态变了
这是3月31日在意大利罗马拍摄的被烧毁的特斯拉汽车(无人机照片)
文/刘晨
编辑/马琼
今年2月以来,“抵制美国货”的浪潮席卷了从北欧至南欧的诸多国家,涉及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端制造业的广泛领域。从民间群体至官方层面,欧洲社会对购买美国产品的顾虑皆明显上升。
在全球化的经济版图中,消费选择往往被视为纯粹的市场行为,但这一“抵制美国货”现象的背后,并非消费者简单的购买偏好改变,而是欧洲对美政策不满的集中体现,是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欧洲对自身发展道路的重新探索。
抵制美国货
北欧国家丹麦率先掀起“抵制美国货”浪潮,丹麦脸书群组短短3天内就吸引近5万成员。从麦当劳、可口可乐,到耐克、苹果、迪士尼甚至奈飞平台,所有“美国制造”都成为抵制对象。挪威、瑞典迅速跟进,德国、法国、波兰等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建立“抵制美国货”“欧洲产品平替交流群”等社交群组。
截至目前,已有近20万人在社交平台上加入了“从欧盟购买”的群组。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波兰的超市中,当地顾客将美国品牌的薯片倒立放在货架上以示不满。
为方便消费者绕开美国产品,欧洲软件开发商还开发了相关应用程序,供用户扫描产品条形码查询产地,欧洲超市也设立“欧洲专区”或用特殊标志注明哪些是欧洲货。
受这一消费选择集体转向的影响,欧洲产品销量暴涨,一向默默无闻的法国本土品牌“布雷兹可乐”正悄然取代可口可乐的位置。
不仅是普通消费者,欧洲政商界也纷纷行动。挪威燃油供应商哈尔特巴克·邦克斯3月1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不再向驻挪威美国海军舰艇提供燃料;部分瑞典科技公司停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转而使用法国的同类云服务Scaleway,或使用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来替代美国的ChatGPT。
欧洲游客对美国的好感度和旅行意愿也因美国近期对欧政策和相关言论而下滑。德国施图迪奥苏斯旅游公司主要面向教育旅游市场,据该公司观察,赴美旅游市场已降温。“在特朗普(再次)当选之前,赴美旅游预订仍保持增长,但随后逐步转为下降。”该公司发言人说,“目前几乎没有新的赴美预订。”
除生活用品和商业产品外,欧洲人也开始争论美国是否秘密拥有使飞机和武器系统无法运转的“致命开关”。英国《金融时报》称,许多欧洲国家对数十年来从美国购买武器感到后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敦促成员国购买欧洲的军事装备。
特斯拉引火烧身
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延续了其一贯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径,上任伊始就重提“格陵兰岛收购计划”,甚至威胁不排除通过武力手段强行吞并格陵兰岛,引发丹麦民众强烈反感,促使其率先抵制美货。
然而,特朗普政府对欧洲的恶意不只是针对丹麦。对特朗普而言,欧盟的成立就是为了“搞垮美国”,美国不再视欧洲为跨大西洋盟友,而是“可悲的累赘”和“待宰的羔羊”。美国威胁从德国撤军,要求欧洲国家将军费开支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并承担更多防务和援乌责任。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更是公开“炮轰”欧洲,质疑欧洲是否值得美国捍卫,令法国等欧洲盟友“如遭电击”。
美欧经贸方面,根据欧盟数据,2023年美国对欧货物贸易逆差为1558亿欧元,但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实现了1040亿欧元的顺差。然而,特朗普政府只盯着货物贸易逆差,抨击欧盟“占美国便宜”,以各种理由宣称欧盟“拒绝接受美国的汽车和农产品”,喊话欧盟“必须购买3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否则美国将对欧洲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特朗普政府这种“强者为所欲为”的霸道行径致使欧洲民众对美国好感度大幅下滑。欧洲消费者通过“抵制美国商品”“支持欧洲替代产业”等手段表达不满。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科技巨头马斯克公开声援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极右翼政治力量,干涉英、德等国内政,引发欧洲强烈不满,进而导致特斯拉汽车在欧洲市场遭遇重挫。
映射欧洲“战略自主”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当下,“抵制美国货”短期内更多是象征意义,对双边经贸影响程度有限,但这一现象正是欧洲战略自主进程在消费端的直观体现,也预示着在未来国际发展格局中,欧洲正奋力挣脱美国掣肘,积极探寻更为平等、多元的发展路径。
经济层面上,有助于增强欧洲经济韧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洲对美国产品和技术的依赖不断加深。当前,美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渗透率高达62%。在国防军工、数字技术、能源等领域,欧洲对美依赖程度不容小觑——美国科技巨头控制着欧洲83%的公有云市场,欧洲89%的战机需要使用美制GPS导航系统,欧洲46%的液化天然气需要从美进口。
政治层面上,有利于欧洲坚定战略自主路径。当欧洲民众以“抵制美国货”来宣泄不满时,欧盟各成员国和机构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美政策。在与美交往中,欧洲有望更坚定表达自身政治诉求,对更加迎合美国,更多屈从于美国的要求更为警惕。欧委会近期推出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以及《欧洲防务白皮书》,就是欧洲迈向战略自主的又一坚实脚步。
文化层面上,将进一步促进欧洲内部的文化认同。当欧洲消费者对迪士尼、好莱坞、奈飞说不,转而选择BBC短剧与法国的高卢英雄,欧洲本土文化产品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行业前景,欧洲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为欧洲摆脱来自美国的“文化殖民”、坚定独立自主的道路奠定重要思想基础。
纵使欧洲实现战略自主道阻且长,但“消费即投票”,欧洲消费者本土化意识的觉醒将进一步推动欧洲在全球化进程中重新定位自身经济和文化主权,促使欧洲在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