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看见”,凝聚起“残健共融”的共识-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20 11:02:57
来源:新华网

“平等看见”,凝聚起“残健共融”的共识

字体: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平等看见”,凝聚起“残健共融”的共识》的评论。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期实现,到“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国残疾人事业正从“兜底保障”向“发展赋能”迈进。在此过程中,凝聚残健共融的社会共识,是拆除“特殊看待”围墙的关键。

  “平等看见”,是对残障人士最深的尊重。

  五月十七日,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清洋街道福惠社区,助残志愿者入户和残疾人拉家常。新华社发(孙文潭摄)

  记者曾采访过一位高校听障教师,记得她一字一顿地说过:“作为残障人士,最大的心愿其实很简单——希望和大家一样正常工作、生活,不被‘特殊看待’的目光打量。”从“特殊看待”走向“平等看见”,是社会认知的升级。

  我们看到,近年来不少关于残障人士的影视作品不再只是渲染苦难,而是展现他们与健全人一样炽热的生命力。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残障人士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指尖履职”,到巴黎残奥会上“无臂飞鱼”郭金城游50米几乎全程不换气,他们不仅是残障人士的榜样,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场景共融”,是最暖心的便利。

  在校园、职场、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去特殊”的场景正在重塑残健互动的模式。有的小学成立了手语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掌握一种“新语言”,能够交到“新朋友”;在无障碍观影厅里,轮椅使用者与健全观众可以共享一束银幕光影;在公共场所中,“邻里共享空间”等也在不断消除人为制造的“特殊看待”边界。

  让“场景共融”的无障碍理念成为共识,助残便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在细微处自然而然的相处,于点滴里拓展残障人士的生活半径。这不仅打破了传统助残模式中单向帮扶的桎梏,也为残障人士在平等协作中迸发创造力提供了一扇窗口。

  被看见、能共融,便会催生出精神层面的相互滋养。

  上海有一家特殊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健全人可以在视障向导的带领下穿越模拟黑暗场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认识我们周遭的环境。这种角色互换,让健全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残障人士并非“残缺”,他们只是拥有更为独特的与世界沟通的“密码”。

  拆除“特殊看待”围墙,绝非简单的设施改造,而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收获的不仅仅是残障群体的尊严与价值,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升华。期待不久的将来,“残健共融”不再是“特殊状态”,而是全社会自然的“默认选项”。

【纠错】 【责任编辑:权敬】